首页 | 医案医话 | 通知公告 | 学术论著 | 工作动态 | 名医讲座 | 工作室介绍 
当前位置: 首页>>工作动态>>正文
三代弟子眼中的李培生
2017-05-15 20:03  

荆楚网消息(湖北日报) 4日,我国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伤寒学家,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国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顾问李培生教授在汉去世。

昨日,李培生的三代弟子——湖北中医学院的梅国强、邱明义、吕文亮等教授,深情缅怀李培生教授生前行医、治学、待人、育人的点点滴滴。

李培生1914年1月出生于武汉市蔡甸区一个中医世家。受家庭的熏陶,李培生从小就通习典籍,善为诗文,立志行医。“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青少年时代,李培生白天外出应诊,晚上则挑灯夜读,手不释卷,寒冬酷暑,从无间断。李培生常说,要做一名好医生,必须多闻博识、精通医理。

为广觅良师,李培生青年时远赴上海拜名医恽铁樵、汪莲石为师。抗战爆发后,小有名气的他回乡在汉阳行医时,仍虚心向当地老中医请教。1958年湖北中医学院成立,李培生被留在学院执教。

李培生在省中医学院任教三十余年,为中医《伤寒论》教学和临床培养了大量的进修生、函授生、本专科生、研究生。

李培生弟子、今年70岁的梅国强教授说,李老博闻强识,授课时深入浅出,引经据典信手拈来,一切均了然于胸。李老力求用平实的语言来解释柯氏伤寒论,其主编的《伤寒论选读》、《伤寒论讲义》、《伤寒论》等,自上世纪60年代中期起,几乎成为当代所有中医学子必读教材。

梅国强教授说,李老待人非常热心。上世纪60年代,作为青年教师的他,每有疑难问题去请教时,李老总耐心讲解。1975年,他和李老共同编写教材《伤寒论选读》。那时梅国强资历尚浅,自感无从下手。“李老师鼓励我大胆做,并说‘我就在你右边,有什么问题就问我’。”

与当下许多高产教授不同,李培生一生只留下了为数不多的几本书。除了伤寒学的几本教材外,他将毕生的行医所得都写进了遗作《李培生医书四种》。这本书今年6月份刚出版,全书578页,67.5万字。

李培生的另一位弟子、今年63岁的邱明义教授说,李老是他们的道德模范,“他常常教诲我们,‘爱人者人皆爱之,敬人者人皆敬之’,这句话成了我几十年的座右铭。”

李培生常言:古人学医,强调道德修养,注重“精”、“诚”二字。“精”即技术精湛,“诚”乃医德高尚。要做到“精”,则首先要热爱,要树立学好中医药知识的信心和恒心。“诚”要有悲天悯人之心,要为人民群众解除疾苦,摒绝私利,反对弄虚作假。

从医70余年,李培生济世救人无数,但始终淡泊名利。李培生年轻的时候,在汉阳行医多年。有一次,汉阳一位妇女患了血崩,气血大伤,病症凶险,李培生前去诊治,但是开出处方后,病人却因为家境拮据没钱买药。李培生目睹此状,不仅分文不收,而且倾囊相助,病人一家感激涕零。其感人之事一时在乡邻传为佳话。

李培生的弟子、今年50岁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傅延龄教授回忆说,20多年前,自己有幸获得3年随李老学习的机会,李老常常教导他要多读《论语》,认为《论语》中“仁者爱人”的思想,是为医者必不可少的职业素质。2006年、2007年,年逾九旬的李培生仍坚持每周上3个半日门诊。医院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每天要求只限量挂号10个,但每次排队挂号的病人多达三四十人,李培生则抱着“能多看就多看,病人远道而来很辛苦”的仁心,从未有过任何怨言。

去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一向生活简朴的李培生立即捐出3000元。上周六,各方前去探望李培生的人都劝他住院疗养,但被婉言拒绝,没想到过了3天,老人就驾鹤仙去,无疾而终。

李培生再传弟子、省中医学院临床医学院院长吕文亮说:“李老是一名从不给组织添麻烦的人。几十年来,老人从未因生病等个人困难找过组织。”

(记者 唐晓安 实习生 张璐 通讯员王少海 夏静)

关闭窗口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