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警句
读《伤寒论》,用伤寒法,重在辨证清楚,所用方药准确无误。仲景立法本旨,最虑虚证而误作实治,当汗而错用下法,反之亦然。故其语词多用警句,以示垂诫。如“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目闰 ,此为逆也”即是。一般警句多用于条文中后段,亦有穿插于条文之中者。如“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此如异峰突兀,山石嶙峋,横亘于康庄通衢之中,使人亲临其地,自有警觉。以示麻桂各半汤虽是小发汗方,只为太阳轻证而设,切不可滥用于虚寒之证。可见仲景行文造句,颇具匠心。又“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亦是警句之另一范例。
11.省略
汉代虽已发明造纸之术,惜所行不广,因书写不便,故仲景书中多用省略之文。如“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自是大青龙所主之脉证,其“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亦当以表实“不汗出而烦躁”为主证。因已见上条,故此条省去。又如“太阳病,……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是因太阳表邪入腑,寒水蓄于膀胱,阳气不得宣化,自以小便不利为主证,故由此以下“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等条,亦当具有小便不利之主证,可以会意。再如“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考蓄血典型证候有二:一为局部证状,如少腹里急或少腹硬满疼痛等;二为神志证状,有如狂、发狂或喜忘等。此因屡见于桃核承气,抵当汤各条,故其主证只提少腹满,小便利,而不言如狂、发狂等,当是省略文法。《伤寒论》中省文颇多,可以循此类推。
12.避讳
按真武汤原名玄武汤。盖少阴阳虚,寒水泛溢,故用此温阳利水之剂。相传玄武为古北方司水之神,与青龙、朱雀、白虎等并称,故方名之义,有借于此。宋臣林亿等校正医书时,为避赵宋先人讳,故改玄武汤为真武汤。
13.其他
此外,读《伤寒论》还当注意以下几点:(一)有些同音假借字,如“眴”与“瞬”通。目自动为瞬,“不能眴”即目珠不能转动之意。又如“擗”与“躄”通。躄者倒也,“欲擗地”即欲倒地的样子。(二)有个别字,须根据具体病况而进行分析理解。如“协热而利”,协与挟通,热当指表证恶寒发热而言,是与此条协热下利之证治较为符合。又“此为胸有寒也”,寒当作痰解,与当吐之证,较为合适。《千金方》作“此以内有久痰”,亦可为证。(三)《伤寒论》的条文中,间有采用当时民间口头语,如“中”、“不中”,含可与不可之意。现在湖北各地此类口头语民间甚为通行,故“桂枝不中与之也”,即桂枝汤不可用之谓。(四)在断句方面,如“额上陷脉急紧”当联为一句读,从“紧”字断句。如作“额上陷,脉急紧”,则与疾病的具体情况不符。(五)衍文:如“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寒实结胸的主方是三物小白散,不可与小陷胸汤,故“陷胸汤”及“亦可服”六字
当系衍文。查《千金翼方》所载条文,并无以上六字,可为一证。
以上所举的例子,在《伤寒论》中还很多,因篇幅所限,难以一一详述。本文在《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前提下,从文字语法角度出发,以探讨其病机的变化,证候上的多样性及其治疗原则。由于水平有限,不妥之处,尚祈指正为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