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某,男,40岁,胃脘胀痛,嗳气,无明显反酸,进食后呕吐,大便溏薄,日行1—2次,睡眠不安,精神不振,难以正常工作,患者形体较壮实,胀痛处柔软,脉缓,舌苔白而略厚,质红。
梅师拟方如下:法夏10g 全瓜蒌10g 黄连10g 枳实25g 陈皮10g 茯苓30g 生姜10g(自备)竹茹10g 乌贼骨15g 玄胡15g 郁金10g 炒川楝10g 片姜黄10g 甘松10g ,七剂。一周后复诊:胃脘胀痛明显减轻,嗳气好转,尿不畅,脉弦缓,苔中根部白而略厚,质红。守上方加土茯苓50g 荔枝核10g ,兼以解毒除湿、化气通淋。其后断续服药约2个月,至12月14日来诊时诉:胃脘胀痛已不明显,大便成形,饮食、精神好转,可正常工作。
按:胃脘属心下范畴。《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呕吐酸,皆属于热”。患者胃脘腹痛,苔白而略厚,舌质红,为痰热互结于心下,不通则痛,而大便溏亦可作为痰热之佐证,又胃不和,则卧不安,卧不安则精神难振,治宜清热化痰开结,行气解郁止痛。叶天士云:“脘在腹上,其地位处于中,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胀,当用苦泄,以其入腹近也”(《温热论》)。其中“当用苦泄”四字,与小陷胸汤义十分相合,故痰热中阻之胃痛,得引为良方。若兼木郁不达,气机阻滞,可兼用金铃子散;或有木郁化火,吞酸嗳腐者,兼用左金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