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胡旭汇报博士学位论文(第二稿)
2017-04-14 09:25  

2017413日晚,胡旭博士在工作室汇报了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第二稿),根据制作的PPT汇报了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的目录、正文、综述和尚待斟酌的部分。

工作室成员对论文的撰写思路和内容进行了讨论。

明浩提出,第二部分中对于数据分析结果的描述过于口语化,需要修改;文中反复出现占比、比率、比例等名词,要把关系弄清楚,占比的各数据相加应该等于一,频数计算建议按“频率”来写,更清晰;No.和“序号”在表格里面都出现了,应该统一;全部心系病案中气阴两亏证有438例,黄芪参麦饮有524例,差异如何解释;临证经验建议从“四诊—辨证方法—论治—遣方用药”的思路来写;其中的四诊部分:重点写舌诊,要说明专家很重视舌诊,且舌诊对专家辨证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某些方剂很可能出现某类舌象,某些方剂一定不会出现某类舌象等。从而将梅师运用舌诊经验用数据体现出来。辨证方法部分:即六经+气血津液+三焦辨证融合,可以从3.6.2.4证型频数分析来进行提炼,从罗列的证型中可以发现涉及到气血阴阳的部分,也可以说明为什么要重视从痰从瘀来论治本病。证型图和后面方剂图之间也可以取得相互的联系,比如可以用来说明六经辨证,如出现了柴胡类方,可以体现少阳病;四逆散,体现厥阴;真武汤,少阴病;桂枝汤,太阳病;再如苓桂术甘汤,能不能体现太阴病?

陈海洋提出,建议第一部分将六经辨治心系疾病的时候,从经络表里和脏腑功能将六经同心系病来进行联系。要注意讲述重点还是在后面。《金匮要略》部分讲述时讲一下重点即可;第二部分罗列数据结果的时候,是不是先列高频药物、核心药对,再列常用方剂好一些;由于小陷胸汤使用频率甚高,建议加入一个专家活用小陷胸汤的专题讨论,同善用柴胡类方并列,可以参考周贤的论文;血府逐瘀汤和柴胡四物汤药物组成是相似的,能不能放一起合并?尤其是在善用柴胡类方中,可以加大柴胡四物汤的数量。

苏捷指出,讨论部分1.4重视因时因地治宜,可以糅合到主要论文中,是不是没有必要单列出来;《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等的引文格式有问题,如跟原文有文字差异,如这里有没有“并”字等等;语言表述问题,如1.1提出“痰瘀相关”论中,第一句话不够严谨,建议直接用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引用。部分论述尚不够深刻,如这部分应该从心得生理功能出发,紧扣主题,联系痰瘀,目前的部分则比较泛泛而谈;全文前后多次提到六经辨证同心系疾病,讨论部分应该加深一下,尤其是从经络循行各经的生理同心联系起来;临证经验部分,建议从理—法—方—药的思路来撰写,具体:理:如“痰瘀相关”论,重视从痰、瘀论治;法:对病案资料中的治法进行统计分析;方:柴胡类方、小陷胸汤;药:善用虫类药物;已经被其他门生写出来的专家经验,要用数据来证明。但是能不能运用数据挖掘出一些新的规律?目前还没有发现太多,创新的东西还是比较少。

李若薇提出,第一部分病名源流同《内经》对心的认识,有部分重复;善用柴胡类方的部分,很多表格建议放在第二部分的结果中,要不篇幅实在太多;全文前后都在写六经辨证心系疾病,重复的内容不少,专家经验部分建议精炼一下;结论1.11.4在第二部分挖掘结果中没有太多的数据支持,体现不够,是不是要补充一点?

王梦莎提出,“洪子云教授十分重视寒温汇通,曾经指导梅教授,不仅要学习伤寒,温病也要学习好,并特别指出要学习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病篇》。”过于口语化;诊断标准指南部分,冠心病等都有指南的,但是都是英文版本,是不是要添补进来;讨论部分1.4重视因时因地治宜中,使用方剂的例数是否严谨,可能是全部心系疾病的例数产生了变化?使用百分比来说明是不是更严谨;讨论中2.3拓展《伤寒论》方临床运用思想中,是不是标一下文献引用(梅教授当时的论文)。

周贤指出,理论部分的标题1,2,3之间的关系要斟酌;病名源流的标题太大,内容又太少;第一部分是否单独列一个小结;第三部分可以引入脏腑相关理论(参考经方为主治疗冠心病的论文)学术思想中也可以引入整体恒动观、辩证法的内容;病名源流部分的引文格式和疾病种类都有待斟酌;第二部分的1.2.4疗效评价标准,建议参考一下其他的论文;片姜黄和姜黄;炒黄芩和黄芩在实际运用中式不一样的。是不是查一下;表2-1 冠心病病案症状频数分析中,其实出现了较多的嗳气反酸等胃肠病症状,应该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患者有胃病史,另一方面是因很多患者在支架术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类药物所引起的,可以分析一下;舌象中将舌质舌苔分开列,还是要说明一下;脉象中没有提及组合脉,是不是妥当?(但组合脉对挖掘分析不太有利);表2-4 冠心病病案证型频数分析中痰热瘀血互结证同痰热结胸证用的方其实差不多,这样分是不是妥当;方剂的统计中,对于左金丸等附方,要不要附文中说明,要不单列一个附方的列表,避免出现歧义;对于置信度和支持度是不是应该文字简单说明一下?很多读者其实不了解;对于每种疾病结果的小结,建议的撰写格式同意一下:如先谈这个疾病的基本特征;之后是专家对本病的认识或观点;再结合前文的分析结果,通过症状、舌脉等要素来辨证,得到证型;通过证型,得到主方;根据主方,结合症状运用药物加减。这样的思路来撰写就显得很清晰,十分结合临床。

张夏维指出,眩晕放在心系疾病中不是不是合适,建议要解释一下;太阳与心系疾病关系中为何不提及经脉循行的关系;病例纳入标准中“没有很复杂或者比较严重的其他合并症”,应该对复杂和严重做一个定义或者解释;疗效标准还是不够严谨;理论部分是心系、胸痹等中医病名,分析部分又变成冠心病、心律失常、风心病等西医病名,是否合适,能不能统一?(可以考虑在理论部分结合两方面病名说明一下);分析部分的小节中,建议将症状、舌脉的一些要素,同方剂、药物联系起来进行总结,若白厚苔---化痰方药的联系。小结中一定要体现四诊合参、辨证论治的撰写思路;柴胡汤的撰写中,要紧扣主题,重点阐述柴胡类方为何可用于心系疾病;还比如活血化瘀药有很多,方剂也有很多,有没有什么递进关系或者运用规律?如常规使用当归、川芎、土鳖、红花,当痛症明显的时候就加用蒲黄、五灵脂等。可以将类似的部分提出来;又如小陷胸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的鉴别等,各种治痰方剂的鉴别,有必要讨论一下。

许乐思提出,第1 3.1.1部分太累赘,需不需要;病案纳入标注和排除标准,还是要更严谨全部心系病案的分析的结果小结,建议按其他同学的思路来写一下;同一个患者合并多种疾病,怎么进行区分?

阳国彬视频参与了会议,提出疗效评价中,能不能加入痊愈这一项?以及讨论部分,是不是要加一点不足和展望方面的内容。

岳滢滢老师指出,本文最吸引人的地方在讨论,在篇幅还是比较少,因此还是希望能够在内容上,深度上进一步挖掘和扩充一下,具体方法:1是否补充一下脏腑辨证、气血津液、三焦辩证的内容,这些是否能在数据挖掘中进行体现。如胃心同病、胆心同病的内容(脏腑辨证)。病机中的痰、瘀、气、血也很多(体现气血津液辨证),对于挖掘的数据,还是要充分描述出来。

2挖掘分析部分,每种疾病的小结的内容还是待斟酌。数据很多,但是比较散漫,主次不明确。要从数字中找出数据之间的联系,即体现中医的辨证论治。病、证、方、药是一个联系,体现的是同病异治,如总结冠心病中,可以总结主要证型(痰瘀互结证),主要使用方剂是那些(小陷胸汤),主药是哪些(连、夏、蒌),加减是哪些(体现病机方面的偏重),这样就可以体现理、法、方、药的辨证论治的全过程,也就反映了梅老师辨治的思维。

在异病同治方面,如有很多证型(痰瘀互结证)涉及到了很多疾病(冠心病、心律失常、风心病),也就反映了梅老师异病同治的思维。以上就可以作为第二部分的小结。

3讨论部分,这部分的数据还是有很多,应该全部放到第二部分中去。里面的很多表格实在太多,应该移到第二部分中去,只写从前面数据挖掘出来的经验,也就是说读者甚至可以跳过一二部分,直接从第三部分吸取梅老师的经验,就可以运用于临床。另外是不是要添补一些典型的病案。(如柴胡类方附病案等,可以考虑有针对性的附一些病案),有案例支撑更能够指导临床。

陈雨老师对撰写思路进行了指导:1大家的多数意见都同意,反复指出的部分肯定是需要修改的;2刘师要求将病种排除在外,这样做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已经把病的特点完全抛开,这只是初步的分析;3在现有基础上,我有一个思路,但是一个月时间够不够:聚类分析,除了现有一次聚类以外,还需要有一个二次聚类(就是所有的病例按照证型进行一次聚类以后,在就舌象、脉象、症状进行二次聚类,此结果就是我们辨证论治的关键因素,这样做以后,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但是这个二次聚类的工作量非常大,前面的病机、证候、治法、方药、再加症状、舌象、脉象,这就是7个点,运算量非常大。二次聚类的其实很多点,如先聚类舌,在反过来看病机,再看用药;或先聚脉,再看证、方;甚至专注脉象看梅老师在脉诊上的心得;4有很多内容可以挖掘,目前都是一次聚类,看能不能考虑,下周一或者周四有一位专家要过来,看能不能请教一下;5如工作量太大,可以先按照岳老师意见来改一改。目前的工作枳实一个开头,后面还有很多要做的工作,未来还有很大的工作量。要不就必须很全面的去做,不可能只做一个小块去做。撰写表达也是一个问题。如专门撰写舌诊经验、脉诊经验、病机上的认识等。

周贤同学又提出的讨论部分的撰写思路:1针对3.6是全部病案的分析,我建议对第三部分讨论进行重新排列组合;2讨论中不能单写梅老师的临证经验,要写成“基于数据挖掘的临证经验”,现有讨论1.1-1.4的排列不妥,所谓临证经验,应该就是拿来就能够用的、思路清晰的东西。既然3.6已经分析了全部病案,那么就可以撇开疾病,直接讨论按:1基于数据挖掘的临证经验,其中1.1辨证:就是主症有哪些,舌象有哪些,病机(症)的兼夹有哪些?如前面提及的冠心病中出现胃痛胃胀反酸嗳气呕吐等脾胃症状,可以拿到这里来说。就很清晰;1.2用方:什么证型用什么方,依据?针对证候的变化,我们的方剂怎么变?如果遇到兼夹症状,那么相应的类方(如柴胡类,选哪个),或者附方(失笑散、左金丸、金铃子散)怎么使用;1.3 选药:除了心系常用药物外,针对其他症状时,如何进行药物的加减?或者说症状改变、缓解时如何做药量的加减。2学术思想:2.1整体恒动观(辨治心系疾病)如胃心、胆心、肺心同病,以及从六经辨治心系疾病,是不是都从属于整体恒动观的基础之下?如实这样,应该就整体恒动观来写;2.2辩证法不管是哪种辨证方法(六经、三焦、气血津液。脏腑),或者融寒温,都是运用了辩证法的思维。

关闭窗口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