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博士、硕士118人的全国名中医孙国杰:刚做完眼疾手术不到20天,又坐在办公桌前批改学生论文
“孙教授,‘虚证补之,实证泻之’如何应用到临床中呢?”
“老爷子,‘荣脑通窍法’具体怎么实施呢?”
在澳门沙金官方网站教室里为学生答疑解惑的孙教授,正是已84岁高龄的全国知名针灸专家、湖北国医楷模、第二届全国名中医——孙国杰。
虽已年逾耄耋,但孙国杰教授依然坚持每年参加毕业生答辩,为学术论文提出修改建议。又到一年毕业季,刚做完眼疾手术不到二十天,孙国杰又坐在办公桌前批改学生论文。
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实验数据……一字字、一行行,孙教授都悉心地为学生写上指导意见。
“要把病人当亲爹亲妈,把学生当亲生孩子。”曾有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无法缴纳学费,孙国杰得知此事,二话不说便要为他垫上学费,“孩子,把钱拿着。”
“孙老师,这钱……”学生的眼睛湿润了。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你是我的学生就是我的孩子。”
在坐诊时,孙国杰是亲切问询的医生,悬壶济世;在学术上,孙国杰是一丝不苟的老师,严谨治学;在生活中,孙国杰是无私奉献的“慈父”,关怀备至。
40年来,孙国杰教授倾心教育,桃李满天下,先后培养博士研究生48人,硕士研究生70余人。他的学生中有岐黄学者,也有黄鹤英才;有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也有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学术上严谨,临床上更精细。问诊、扎针、起针,流程规范、动作娴熟,身着白大褂的他,总是带着学生在不同诊室间接诊、施针。
“那时,我们背着医药箱,深入各生产大队进行医疗服务,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孙教授便下乡为农民治病。每有身体不适时,乡民们总是第一个想起找孙医生“扎两针”。 针到病除,乡民质朴的笑容化为医学的种子在孙国杰心里发了芽,他立志做一位“好医生”。为了提高医学技术,他苦读中医经典著作,熟练背诵《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
1964年,刚毕业的孙国杰赴北京中医学院援外针灸班进修,师从著名针灸专家程莘农、杨甲三等,工作重心逐渐转向针灸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
针灸具有几千年的历史,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针刺和艾灸作为基本治疗手段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使用方便、疗效明显,无毒副作用的优点。
1982年,孙国杰率先提出在湖北中医学院创办针灸专业,在第二年迎来了第一批新生,使湖北中医学院成为当时全国仅有的成立针灸专业的几所中医院校之一。之后大力发展针灸的研究生教育,申请了针灸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点,使湖北中医学院成为省内早期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的院校之一。
在澳门沙金官方网站,孙国杰潜心研究,创立了比较针灸学,弘扬时间针灸学,重视针灸治未病,提出“择时针灸”优效性运用的观点。同时,还创立了“荣脑通窍”法治疗中风、运用“益肾调督法”治疗老年性痴呆、血管性痴呆等疾病。
新冠疫情肆虐,孙国杰积极参与中医针灸抗疫,与中国针灸学会防控新冠肺炎专家组成员共同制定了中国针灸学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针灸干预指导意见(第二版)》,并在疫情期间积极参加名老中医百家讲坛,在《子午流注针法的基础知识与运用》讲座中积极宣传针灸抗疫的有效性和优势,得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中医针灸的发展不能固步自封,要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只有不断创新进步,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孙老的退休生活非常简单,没有太多爱好,唯一的目标就是传承发展中医针灸事业。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医学,针灸是我国为数不多的有国际话语权、可能出原创性突出成果学科之一。多年来,孙国杰教授坚持临床与科研并举,积极倡导和推动针灸国际化。
“现在国际上提倡的‘回归自然’与针灸通过调理的方式达到阴阳平衡以‘回归自然’的理念一致,我相信,针灸一定会在国际舞台上闪耀越来越灿烂的光芒!”孙老说。
(湖北日报全媒见习记者汪菁华 通讯员王方 孙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