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屏,汉族,1957年9月生,澳门沙金官方网站退休教师。退休后,从55岁到62岁,她放弃武汉优渥的生活,不取分文报酬,只身前往4000公里外的新疆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支教,成为当地年龄最大的支教志愿者。
7年来,郑晓屏在学生的人生“拔节孕穗期”,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他们增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民族认同感与爱国主义情怀。她对教育的执着初心影响和感染着当地许多年轻的特岗教师,她的故事在祖国边疆传为美谈。她被评为湖北省道德模范、洪山好人、吉木乃县优秀教师。支教事迹获评教育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教师好故事”、湖北省高校“党员好故事”一等奖、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二等奖。新疆日报、新疆晨报、楚天都市报、武汉晨报曾多次对她的支教经历进行整版报道,湖北日报“寻找最美湖北好人”专栏详细介绍了她的感人事迹。
本期初心故事带您一同感受郑晓屏老师的大爱无疆与纯粹初心。
2018年3月,“我们在春天遇见”第六届湖北省道德模范致敬礼举行。
致敬礼授予郑晓屏老师的颁奖词是:放弃了退休之后待在武汉的舒坦;谢却了女儿盼她去美国团聚的心愿。偏要以支教者的身份只身前往4000公里之外的新疆吉木乃县,而且在那个被称作“中国风口”的地方一待就是五年;郑晓屏坚持这么做的理由很简单——那里的孩子更需要教育、更需要温暖!
我只是免费支教,能让我留下来的,一定是发自内心的感情。多年后,孩子们能记得有个老师从很远的地方来教过他们,很爱他们,我就满足了!
——郑晓屏
分文不取 远赴边疆圆支教梦
将郑晓屏与孩子们连接起来的,是一个偶然的机会。2011年春节,她在电视上无意间看到《皮里村孩子的上学路》。“画面中孩子们上学的艰难触动了我。我觉得,自己或许可以为那些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做点什么。”
经过网上搜索和电话咨询后,2012年8月,刚刚退休的郑晓屏毅然前往新疆吉木乃县支教,并主动提出,不拿工资,生活费用自理,只要给她一个住处就行。
吉木乃县距哈萨克斯坦仅有数十公里,素有“中国风口”之称,一年中有近半时间是冬季,8级大风天气在90天以上。刚到吉木乃的当晚,就遇上了大风天,郑晓屏整夜睡不着,第二天打电话回家就哭了。丈夫在电话中劝她,实在不行,就回来吧。但郑晓屏哭归哭,却没有退缩。
然而,生活的困难才刚刚开始。走过布满灰尘的楼梯,在堆满杂物的走廊尽头,就是郑晓屏居住的宿舍。郑晓屏住在下铺,没有衣柜,衣服只能叠放在床上。宿舍无法做饭,用水要到外面去提,公用卫生间早上高峰期还有时间限制。她清理了一张桌子,摆上笔记本电脑,每晚就着昏黄的灯光备课。想起在武汉宽敞的三居室里弹钢琴和晨起做瑜伽的日子,郑晓屏感觉那好像是很遥远的生活。
“我是为了这里的孩子才来的,怎么能被一点生活上的困难吓退呢?”如今这些困难都被郑晓屏当成了支教旅途中的小插曲。“几年过去,我早已把这当成了自己的家。”
作为一名无偿支教老师,郑晓屏初到吉木乃县,也曾受到当地领导、教师、家长等“来转转就走”的质疑。可她始终如当初承诺的那样,没有拿过一分钱报酬,而且一待就是7年。她的执着也影响着当地许多年轻的特岗教师。之前,很多特岗教师都走了,可自从郑晓屏来了之后,几乎没有人再离开。“退休的老师从大城市来到新疆支教,而且一干就是几年,这对年轻老师起到了很好的模范和激励作用。”吉木乃县教育局领导这样评价郑晓屏。
对郑晓屏在支教事业上的坚持,看在眼里的丈夫多年来一直默默支持。2017年退休后,他也毅然来新疆共同支教。“只要精力允许,我们打算在这里干到70岁。”
心怀大爱 结下不舍师生情谊
郑晓屏说,相比生活中的困难,教学中的困难也比想象中要多得多。
郑晓屏起初在县直小学担任五年级的语文老师。班上40多个学生,一大半是哈萨克族孩子,只有少数几个维吾尔族和汉族学生。学生们的语文基础薄弱。郑晓屏很快就发现,自己先前设想的教学方法并不适合10岁左右的孩子。于是,她抽空就去听年级组其他语文老师的课,还让丈夫从武汉寄来成套的教案资料,和女儿打越洋电话时,也不忘探讨怎么上课才能让孩子们喜欢。她的真情带教慢慢让孩子们爱上了课堂。
可是,学期末,她给学生报听写,成绩很差,可以说是“全军覆没”。她十分沮丧,“自己这么远来支教,努力坚持,可带不好学生,怎么跟家长交代呢?”她在支教日记里写道:第一次有了要打退堂鼓的想法。可到了新学期,她早早就订了去新疆的机票。
2013年3月的一天,郑晓屏背着大包小包下了到吉木乃县的大巴车。包里装满了她自费为孩子们买的学习资料。因火车、夜班车,折腾了好久,她到达县城已经是早上7点,天黑乎乎的,一路上没搭上车,她拖着近10公斤重的行李走了一个多小时才到学校。
学生程泽阳无意间听到此事,在一次考试的作文中写道:“郑老师提着一大堆东西在漫漫长路上,徒步走到宿舍,当我听说这个消息,泪水在眼睛里打转。我们如果早知道,一定会去接她,她就不用吃苦了!”而郑晓屏看到这里,感动得又掉泪了。
同事赵美化老师说,郑老师身体不太好,刚来的时候需要出门打水,在冰雪路上经常摔跤,她也坚持下来了。赵老师说:“年初开学时,听说新疆孩子没见过桂花,郑老师特意从武汉带来了桂花,请学生家长帮忙做成桂花包子,班里所有学生和老师都尝到了桂花包子的美味。”
郑晓屏认真钻研教学方法,很快,班里的语文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她不拘泥于课本,注重拓宽孩子们的视野,锻炼他们的想象力。
在讲《小桥流水人家》这篇散文时,郑晓屏附带着给孩子们讲解了马致远的名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她让孩子们根据这首散曲的意境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勾勒一幅“小桥流水人家”图……学生莎塔娜提说,上郑老师的语文课很有趣,“我晚上睡觉的时候总在想,明天要有5节语文课该有多好!”
“新疆是个好地方,戈壁草原马牛羊,天山沙漠喀纳斯,石油美玉响四方。”这是郑晓屏自编的教学顺口溜。近年来,她先后担任音乐课、朗读课等课程老师,努力做到每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真善美。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课上,郑晓屏声情并茂的吟诵,吸引了阿尔哈斯,他瞪大眼睛竖起耳朵生怕漏掉一句。接着,郑晓屏又吟诵了毛泽东的《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这一诗一词,写的都是她的故乡湖北武汉。
郑晓屏喜欢和孩子们聊天,讲故事。一天课间休息,走廊里,合木巴提从她身边走过,忽然转过身,抬起右手,对着郑晓屏心灵感应似地赶紧摊开的左手掌心,将手搭上去说“加克斯(你好!)”,郑晓屏也说“加克斯”。合木巴提满意地点点头表扬老师:“说得不错!”原来,合木巴提在教郑晓屏学哈萨克语。
在孩子们眼里,郑晓屏有一双神奇的手。乌拉哈特上课时很顽皮,经常搞一些小动作,但只要郑晓屏用手摸一摸他的小脑袋,他就会立刻安静下来。一天早读课,有个男生不愿张口朗读,郑晓屏就攥紧拳头“气势汹汹”地走过去,口中高呼:“我要使用绝招了!”然后,她轻轻将手放在桌子上,换成另一种含着劝诫和幽默的语调说:“多读书长知识!”同学们哄然一声笑了……
班里手巧的夏林筱平时不爱说话,却在课上给郑晓屏送了一枝纯手工制作的粉色纸花。郑晓屏惊喜不已,连声道谢,还捧起夏林筱的双手优雅地吻了一下。顿时,班里热闹起来。“老师,你也要亲我一口!”男生们高声嚷嚷着,女生们也都羡慕地望着夏林筱。不过,郑晓屏没让同学们等太久,接下来的几天内,她几乎亲吻了班上的每一个人,还一次次说“爱你们”。
每当郑晓屏从新疆返回武汉休假时,孩子们都会将她团团围住,“老师抱抱”“老师亲亲”的喊声此起彼伏。一个名叫哈拉木哈斯的孩子还送给郑晓屏一张贺卡,上面写道:“郑老师,我舍不得你!”孩子们对她的依恋,让她心里暖暖的,孩子们的眼神,也让她内心割舍不下。
7年来,郑晓屏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至今不少学生仍与她保持联系。小玮就是其中一个。平时有心里话他喜欢打个电话,或通过QQ跟郑晓屏聊一聊,“虽然郑老师是我的小学老师,这么多年,有什么事仍喜欢跟她聊一聊,每次都有不少收获。”他说。
刘玉琪也曾是郑晓屏的学生。之前,她在学校里遇到了一件烦心事,告诉父母后,却得到了他们的训斥,委屈的她在QQ上向郑晓屏倾诉。没想到郑晓屏去了她家里,给她的父母做工作,最终父母理解了她。“从郑老师那里总能得到安慰和继续前进的力量。”她说。
筹资助学 播撒民族团结的种子
在完成教学的同时,看到班上很多家庭困难学生,郑晓屏经常给予资助。但一个人的力量毕竟微弱,她便注册了“边疆支教助学网络平台”,并联系亲朋好友,为学校捐赠电脑等学习用品,与孩子们结成了资助对子。
从学校到邮政局,郑晓屏已经不记得跑了多少趟。每次爱心人士邮寄的包裹,甚至是几十公斤的衣物,她都要自己去取。
2015年9月,郑晓屏的工作地点由原来的吉木乃县直小学,换到了吉木乃托普铁热克乡小学。而她带到“新家”的行李中,就有爱心人士捐赠的数百件衣物和图书资料等。县教育局和学校得知这一情况后,专门为她准备了一间房存放这些物品,建立了“爱心驿站”。多年来,澳门沙金官方网站大力组织师生为新疆孩子捐赠物资。“驿站”里的爱心故事在持续上演……
随着对学生了解的不断深入,郑晓屏努力争取更多机会,让学生走出小城,到外面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她联系爱心人士共同动议设立“边疆内地民族汉族孩子手拉手”项目基金,每年在吉木乃县中小学选拔5名优秀学生及1-2名带队老师,资助他们到北京开展暑期游学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两届。2018年7月,郑晓屏专程赴北京接站,迎接了她在祖国西北边陲的首批受资助学生。
“第一次离开新疆,第一次坐火车和飞机,第一次到首都北京……”带队老师马翠霞说,学生们一路上都在期待。游学期间,5名哈萨克族学生入住到北京有相近年龄学生的志愿者家庭,与同龄孩子交流。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学生们参观了以前只在语文课文里出现过的天安门广场、故宫、天坛,爬上了八达岭长城,走进了中国科技馆、鸟巢水立方、北京自然博物馆、八达岭动物园,参观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等学府。
行程虽然紧张,但学生们非常开心。爬长城那天,北京突降大雨,但也丝毫不影响学生们的热情。“吉木乃常年干旱,很少见这么大的雨,这意外的收获让孩子们更是喜出望外。”
一周后返回吉木乃,学生叶斯力叶•热兰告诉郑晓屏:“从出家门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兴奋激动的旅程。直到今天返程,这种开心欢喜与日俱增。这次北京游学之行让我们终身难忘。”
“我只是免费支教,这不是必须的责任,也不需要向别人证明什么,能让我留下来的,一定是发自内心的感情,而不是靠坚持,靠熬。” 62岁的郑晓屏坦言。7年过去,她对这片土地和孩子们的眷恋不断加深。在人生的这一次“深度旅行”中,她坚毅前行,无怨无悔,始终心怀一个简单美好的愿望:“多年后,孩子们能记得有个老师从很远的地方来教过他们,很爱他们,我就满足了!”
相关报道链接:
澳门沙金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平台:初心故事|身边典型④:湖北省道德模范郑晓屏老师